提到父親節,據說好些男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摸錢包,他們習慣買禮物了。的確身為男人,無論是選擇先成家,還是先立業,兩件事都與荷包有關。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那么今天的男人,都是怎樣打理荷包的呢?
準爸爸:投資從孕婦裝開始
人物:王先生
年齡:32歲
職業:公司中層
月薪:8K
理財心得:掙的錢全數“伺候”老婆和沒出生的孩子,有些吃力。
王先生最近非常激動,“兩個月后,孩子就要出生了,想起來就開心。”不過在開心的同時,王先生也有些叫他郁悶的事。“從妻子懷孕之后,我才知道,原來天底下最暴利的東西,竟然是孕婦裝。”王先生說,他在妻子被檢查出懷孕之后,立馬歡天喜地地跑去淮海路選購身份“標志服”。
“哇,進去之后才嚇死人了,一條沒什么模樣的裙子也要2000多元!我和妻子嚇得趕緊跑了出來。”盡管沒在淮海路買孕婦裝,但王先生總得“曲線救國”不是?換到婦嬰保健院旁邊的一些小馬路上,王先生一下挑了好多孕婦裝。
“大概是受了前面的刺激,這里倒覺得便宜了好多?少I回家一看,裙子也都是好幾百塊一條的,真是想想都覺得憋氣。老婆也覺得委屈,孕婦裝怎么比那些女孩子的品牌時裝還要貴呢,而且還只能穿這么一次。”
王先生拎著一大包孕婦裝,心里算算:三千多元就這樣出去了。懷有身孕,老婆就顯得比較“金貴”。在懷孕到第五個月的時候,王先生每天都要求老婆打的出行。“那點錢我倒不在乎,萬一撞著摔著的,可不虧大了。”
王太太的單位距離家里8公里,平常費用一般在25元左右,可遇上堵車就得30元上下了。“按這樣計算,一個月又得1500元左右的‘差頭費’,不舍得也不行啊。”孩子還沒出生,王先生卻已覺得手頭緊張不已。“就這老婆懷孕的七個月,我算了一筆賬,已經花出去上萬元了。
據說生孩子還得幾千塊,還有生完孩子后的‘坐月子’也得幾千塊,F在真覺得孕婦難‘伺候’,我現在基本上一個月的收入全部都貼進去給她保養了。真希望這個孩子能順利平安地降生,我也算松一口氣。”
理財點評:
中國人說,三十而立。許多上海男人都在三十歲左右成為父親,在即將增添一個新的家庭成員的時候,作為家庭頂梁柱的男人難免有忐忑和心慌。由于這一階段的重心都放到懷孕的妻子和即將誕生的孩子身上去了,男人一般都能控制過強的消費欲望,積蓄一定的金錢。這一階段的理財重點應采取短期性和靈活性較強的銀行儲蓄為主,附以保障型保險。
精爸爸:和孩子玩“大富翁”學理財
人物:劉先生
年齡:38歲
職業:IT
月薪:8K
孩子:12歲
理財心得:我不懂得理財,只好通過玩游戲來教會孩子理財!
我現在只能算是很普通的白領,和時下剛畢業的小青年一樣,干著同樣的工作,每天早晨得起來趕地鐵到徐家匯上班。但我心里其實比他們更為恐慌,因為我的年齡已經38了。
走在“奔四”的路上,我漸漸感覺后生們的可畏和自己的底氣漸稀。我不懂股票,盡管在這幾年里,股市也沒給那些自稱很懂股票的人多少機會撈一票。但我還是很明白,股票是一項“全民投資運動”,我不懂得是遲早要吃虧的。
我也不懂保險,老以為這個東西,要幾十年之后再兌現,已經沒了它的意義。況且,我們連現在的情況都不是那么能把握,誰又能知道幾十年后的事情呢?
我看到一種說法,說是10年前的1萬塊錢,只相當于現在的2100元。貨幣都會有通貨膨脹率的,現在允諾將來給你多少多少錢,拜托,你是在幾十年之后領取,想想還能保障你什么呀。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對電腦倒是很精通,女兒倒是跟著我學會了這一套“手藝”,F在我和她時常在一起玩“大富翁”游戲。小學階段玩大富翁,除了可以認識貨幣的交換價值,以及貨幣投資所能產生的幾何效應外,也可以學習現金流的觀念。
現在女兒從不亂花錢,從小就養成記賬和節儉的美德,她深知父母賺錢不容易。教孩子學會理財,是我這個不太會掙錢的“笨爸爸”惟一所有的理財方式了。
理財點評:
據心理學家對小孩成長期的觀察,小朋友在兩到三歲時就開始產生金錢交換物質的需求,也就是說,小孩子在這段時期就已經開始學習、模仿大人世界的金錢觀和使用需求,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金錢意識。至于哪些理財教育是父母應給予孩子及早建立的呢?在此提供的建議是:了解初級賬目登記、銀行存款、領款及轉賬的正確方法,以及貨幣的使用方式,初步掌握貸款和負債等概念。
好爸爸:為孩子改行努力賺錢
人物:JIM
年齡:34歲
職業:世界500強企業部門負責人
月薪:15K
孩子:4歲
理財心得:孩子支出占月收入1/3,激勵我努力賺錢!
JIM有個乖寶寶,他兒子的玉照在JIM的“活動范圍”內俯拾即是:辦公室、汽車、錢包……
人們都說,JIM的兒子和他如影隨行;而JIM則說,隨行的代價是我每月1/3開銷得“捐獻”給這可愛的兒子同志。
JIM基本上保持每個月5000元人民幣的花銷用于兒子的各類投資,“其實我也不知道哪需要這么多,但反正東用西用,一不小心就湊齊這個數了。”
JIM家里專設了一個寶寶“基金”,當孩子有需要用度的時候,就從那里面支取。自從有了寶寶,JIM的工作狀態就變為更加CRAZY。以前做行政的他,開始改走起銷售路線來。對于這樣一個巨大的轉軌,JIM居然在三個月之內就成功“變臉”。
“以前做行政,都是人家來求你做事的,現在改做銷售,真是得天天拜訪客戶,求著人家買你的產品。”但所幸JIM能力不錯,很快就適應了銷售一職,月收入也由以前的8K增長到了現在的15K,當然,這還不包括年終的大紅包。
“兒子真是心頭的一塊寶,看著他,真覺得有無窮動力一樣,激勵我不斷前進,去賺更多的錢來養家。”JIM說,現在他的收入足夠家里的所有開銷,當然還能有一定存余。
“老婆的錢嘛,基本上全部都存起來,她經常開玩笑說,這是我們一家的‘保命錢’啦。”
JIM太太也是外企里的中層管理人員,每月收入穩定且年終回報甚豐,算下來月入都是上萬的。“我們也做一定的投資,自有了這個小寶貝,我們真的開始覺得肩上的責任重了。”
JIM和太太的主要投資方向是基金和保險。“現在房產太貴,入門門檻太高;保險買來是給家里有個保障的,許我們自己一個未來吧;買基金則是沒辦法的辦法,現在股市太差,只要等它好一點,我還是會馬上轉投股市的。”
理財點評:
如今子女的撫養教育費用是越來越驚人了。如果不理財,只是簡單地把資金存在銀行里,拿每年1.8%的定期儲蓄稅后收益,估計還追不上物價的上漲速度。因此,教育理財一定要及早動手。目前不少銀行已經推出了專門針對教育的理財產品,年收益在3%左右。產品設計一般充分考慮到客戶積累教育資金的需求,根據客戶的不同風險和收益偏好,設計出教育儲蓄、教育保險、基金等綜合性的理財方案。且銀行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會對投資組合產品的市場變動收益與風險進行定期分析,并為客戶提供買賣交易建議。這是推薦給“懶人父母”的一個理財“萬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