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以此來形容奶粉代購業的現狀或許會有一些偏頗。但在乳業恢復的大環境下,這個曾經火爆的行業怪相,如今前途卻顯得迷茫。
近日,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等紛紛加大奶粉產品生產、銷售力度,而國際奶粉企業也以在華建新廠的方式蠶食著奶粉代購商們的市場空間。
如果說國內乳業的恢復和國際奶粉企業加大在華投資是代購商壓力的主要來源,那么日前質監部門發布公告要求禁止從日本進口奶粉,同時網絡各平臺中諸多代購商被視為存在安全隱患則給了行業又一打擊。
而代購業的本質也決定了其生存空間有限。由于通過快遞等渠道進入我國未曾交納任何稅費,有激進的人士預計,這個年交易額至少數億元的行業,每年偷漏稅額可能超過億元。
“奶粉代購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隨著國內市場的完善,它的火熱將一去不復返。”一家跨國奶粉企業的人士如此說道。
代購奶粉單店月售可達百萬
“以前奶粉代購很好賺錢,一個月下來平均至少可以賺1萬元。”從日本代購奶粉的小朱告訴記者。
所謂代購奶粉,就是交易雙方通過各種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由賣方直接將在海外購買的奶粉通過國際快遞等方式發至買方,由于這一過程中不需要繳納有關稅費,因此價格較市場上的奶粉要相對便宜。
這本是一個屬于小眾消費的半灰色行業,但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卻如同雨后春筍一般,開始爆炸式增長和發展。“三聚氰胺事件發生那會兒,是我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個月就賺了7萬~8萬,當時快遞單堆得像一座小山一樣。”代購商王楠(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的生意沒有以前那么好做了,一個月賺個幾千塊已經不容易。
時間回到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伊始,當時在搜索引擎上以關鍵字“奶粉、代購”進行搜索還只有1000多條結果,但6月23日,當記者再次輸入上述關鍵字時,搜索結果已經猛增至1萬多條。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奶粉代購信息就增長了近10倍。
火爆的增長除了源于市場的需求,還因為這個行業“來錢容易”。
“奶粉代購商通常是學生或者剛生孩子的媽媽。”小朱曾是一名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回國后她不再從事奶粉代購,但談及此事時她還是很興奮,“這種生意工作簡單利潤不低,很適合時間充裕的學生。在日本期間我光賣奶粉,就能賺夠平時的生活費。”
據了解,在某平臺上,一聽代購的惠氏金裝奶粉幼兒樂三段奶粉(900g),加上郵費的價格約為180元左右,而代購商所有成本加在一起也僅為160元,一聽就有大約20元的利潤,利潤率超過了10%。而在整個交易中,賣家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只需在海外購買奶粉并且寄出去即可。
“在火爆的時候,一些店一個月就能賣1000多箱奶粉,保守估計銷售額可以達到百萬。”小朱如此表示。
偷漏稅金額超過億元?
奶粉代購行業到底有多大?截至現在一直沒有官方數據對此進行統計,種種預測都是來自行業人士的一些判斷。不過,一個比較可靠的數據是,行業至少有數億的年交易額。據海關總署分析,2009年我國通過正規渠道進口的乳制品為24萬噸,而實際流入國內的乳制品應在30萬噸以上。
“在一些主流的網站上,至少有接近10家店的月銷量可達上百萬;加上其他的店,每年的奶粉代購額可以達到數億元。”王楠向記者表示。由于并無官方統計,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只能向多位代購商咨詢這一數字的可信度,而對方紛紛表示,每年過億的銷售額應該只是最保守的估計。
而根據麥肯錫的一項調查研究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的乳制品市場將達到20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每年消費額將超過250億。從目前代購奶粉市場的火爆程度而言,超過1億的年交易額并不夸張。甚至有位激進的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的行業現狀來看,代購奶粉占有的市場份額并不少,有可能達到約10億元的水平。”
但這個交易額數億的行業,卻完全脫離在體制之外,其中就包括頻繁的偷漏稅。據中國海關網的文件,盡管在2008年下調過關稅,但進口奶粉進入中國仍將繳納5%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即一共要繳納逾20%的稅費。以此計算,每年數億元的代購奶粉,僅偷漏稅一項就可能超過億元。
事實上,偷漏稅的因素也使得代購奶粉的價格低于市價,這也間接造成了它的熱銷局面。以前述惠氏金裝奶粉幼兒樂三段奶粉(900g)為例,即便是包括快遞等費用,代售商的售價也僅為180元,而同一商品在超市中的價格約在200元左右。
“我們是從香港清關公司的渠道走,不用交稅。”6月23日,淘寶網代購奶粉商家sweet如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了解,即便是從清關公司的渠道運進境內,仍然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給相關公司,像sweet這樣的賣家只是少數,其他賣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一淘寶賣家就表示,自己是日本導游,頻繁往返于兩地之間,因此可以自帶一些奶粉回國銷售。而絕大部分賣家都是在海外直接通過快遞運至境內。“盡管快遞費用不菲,但通常檢查都不太嚴格,而且可保證時間,因此行業內大部分的賣家都是快遞送貨。”小朱表示。
據了解,代購奶粉的稅收幾乎難以追查。“以快遞或者個人攜帶的方式入境,每筆交易的數額并不大,同時也很分散。從稅務征收的角度而言,很難覆蓋到這么大的范圍。”一位稅務局的資深人士向記者解釋。